何兴祥:消化道疾病的钻研家
2015-02-09 13:12:06 来源: 老人报(广州)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农林下路19号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记者 黄旭君 通讯员 余子媛
何兴祥,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
其在1999年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内科学-消化系疾病),随后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完成了两年的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工作,被聘为客座研究员。1983年以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1993年开始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擅于消化系肿瘤与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与综合治疗、脂肪肝的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2014年4月领导完成课题“MIF与胃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名医故事
病人不要害怕医生“做实验”
1993年,当何兴祥进入同济医科大学攻读传染病学硕士时,他已经做了10年医生,拥有着比很多同班同学都要丰富的临床经历。1996年,他继续攻读消化内科学博士,1999年来到广州做了2年“博士后”,在2001年又转道香港大学医学院工作,被聘为客座研究员,这个时候,他已经是副教授级别了。
从临床又回到学堂,是因为何兴祥一直坚持认为:科学技术是发展着的。虽然他在第一个10年临床生涯中也见到不少病人,但在先进的治疗理念方面却越发捉襟见肘,这时候,重返校园是必然的回归。何兴祥一直强调,医生就该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科研和临床两者并不矛盾。科学一直在发展,而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10年前认为是对的理论,10年后却可能是错的。”
这种想法,也正是何兴祥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工作时的深切体会。在香港,由于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医生在科研方面可以花费的时间更多。“香港医生每看一个病人,都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科研对象来研究。”何兴祥说,用做科研的方法来做临床,医生可以在病人身上用新式的治疗方式,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实验的临床数据。而病人也不要认为医生是把自己当作实验,因为医生只是带着研究的思维模式来探讨病例,对病人也会有好处的。
在香港地区,由于居民不多,因此个人健康档案建设得更为完善,在医院会有专人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定期还有回访。何兴祥说,国内虽然人口多,大医院不方便做类似项目,但是社区医院还是应该学习做到的。“健康档案的建立必须由医疗机构来做,因为普通居民缺乏医学背景,他们自己做不来。健康档案做好了,他是否容易得脂肪肝、是否大肠癌高危人群一目了然,对早期筛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兴祥说,自己专门研究了20多年的消化道疾病,对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是体会最深的。
名医威水史
获奖课题解决患者的“肠镜之苦”
2014年4月,何兴祥领导完成的课题“MIF与胃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这个课题是利用MI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作为分子标记物,开发出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外周血检测试剂盒,可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何兴祥表示,该成果为胃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目前已经可以投入临床使用。
在广州,属于胃肠肿瘤的高发地区,特别是大肠癌。何兴祥说,便秘跟大肠癌有密切关系,长期排便不净,肠道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可能导致肠道的慢性炎症,轻则诱发肠道息肉,重的甚至会变成癌症。
对于大肠癌的筛查,肠镜是重点的筛查手段。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做肠镜的不适感较重,且费用较高,因此很多人都会放弃肠镜检查。而何兴祥领导的课题,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先通过抽血检验外周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如果指标正常,意味着检查者暂时是安全的,可以免受肠镜之苦;如果指标升高,则可能跟大肠癌癌变相关,但这时候不一定就是癌症,可以再做一个肠镜帮助诊断。尽管抽血测标志物指标是一个早期的初步排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肠镜,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病变的患者而言,还是免除了他们做肠镜之苦,且花费更少。目前该检查项目已经可以应用于临床当中。
长期吃阿司匹林警惕溃疡病
一位50几岁的男性患者,连续吃了3年阿司匹林,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最近由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住进了医院。据患者称,他本身并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看到家里父母亲长期吃阿司匹林,自己也就将该药当成了保健品来吃。
何兴祥表示,溃疡病也是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高发的消化道疾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特别是部分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吃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老年人,这些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程度特别高,加上阿司匹林有止痛的效果,即使得了溃疡,患者也不会感觉到疼痛,只会觉得心慌、头晕,因此往往容易找心脑血管科医生看病,延误了消化道的病情。
何兴祥提醒,长期吃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最好到医院做碳十三吹气检查,检查体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若有一定要根除,以减低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的危险性。
“不痛”的脂肪肝更需警惕
何兴祥说,近10年来,他都在研究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脂肪肝的治疗。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在中老年人群体中间大范围蔓延。都说肝脏是“沉默的器官”,往往得了脂肪肝的病人不会感到不适。肝脏代偿功能很强,等肝坏了三分之一,才会通过抽血查肝功能查出来。有的人甚至体检发现也不重视,当出现不适时往往已经晚了。
脂肪肝容易诱发糖尿病、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大肠癌和肝癌。何兴祥曾做过研究,通过肠镜发现脂肪肝患者得大肠息肉等癌前病变的几率比没有脂肪肝的人要高数十倍。
何兴祥强调,脂肪型肝炎的患者配合药物治疗一定要“坚持”。曾经有一位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患者,超声波发现有脂肪肝,抽血发现转氨酶高、肝功能不正常。这位患者发现病情之后急了,马上配合药物治疗,并且将不良饮食习惯彻底改变。可是等转氨酶回到正常水平后,该患者仿佛忘记了病痛,放开吃喝,也不吃药了,结果病情反弹。何兴祥提醒,脂肪肝必须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就算转氨酶回落也不能停药,因为肝功正常不代表肝脏正常。而且,患者生活越不规律,病情反弹机会越高。
健康忠告
生活习惯改变有治疗意义
何兴祥表示,脂肪肝并不能够完全靠药物就能治愈,生活习惯的改变也非常重要——医学上称作TLC,即therapy life change,治疗性的生活改变。要吃热量低的食物,并且改变生活习惯。“脂肪肝患者在晚上睡前运动更好。因为晚上吃饭后能量过多,容易堆积到肝细胞里面,加重脂肪肝,等第二天早上起来再运动就已经晚了。”何兴祥建议,脂肪肝患者在睡前快走一下,就能消耗掉多余能量了。
另外,老年人要养成便后观察的习惯。“很多老年人眼睛看不清楚,经常便血了也没注意。因此,建议大家便后不要急着冲水,先观察一下大便的颜色、形状,如果发现便血一定要尽快看医生。”何兴祥说。
便秘是一种现代病。很多人排便习惯不好,如一边排便一边处理事务、看书读报,分散精神,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功能性便秘。
严重的便秘是需要治疗的,何兴祥介绍,现在有种新技术叫“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机器来监测排便时盆底肌群的运动,帮助肠道排便动作恢复正常,改善排便功能紊乱。“但是这种方法效果较慢,一般一个疗程做10次,一个星期做5次,起码要2~3个疗程以上才能根治。”何兴祥说,如果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可以把机器买回家里,自己每天坚持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