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十分危急的重症,需要所有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
CPCR分为基础生命支持和持续或进一步生命支持两步。在重症监护室(ICU)所进行的大多数持续生命支持。
心、肺、脑复苏常规监护指标如下:(1)一般监护:包括ECG(心电图)、心率、呼吸、无创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体温、尿量等。(2)血液动力学监护:如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肺毛压等。(3)中枢神经生命体征监护:如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意识状况。(4)脑脊液监测、持续颅压测定、脑电图等。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一)脑组织灌注异常;(二)清理呼吸道低效;(三)自理能力缺陷;(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五)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一)脑组织灌注异常
相关因素:
循环、呼吸骤停引起脑组织供氧障碍;脑水肿、脑缺氧;颅内压增高。
主要表现:
病人意识改变、神志不清;瞳孔变化,反射迟钝;生命体征改变,表现为心率加速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颅内压力增高,大于2kPa(15mmHg).
护理目标:
病人恢复良好脑组织灌注;病人无缺氧后遗症出现,表现为神志清醒、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脑缺氧情况、意识状态;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尤其是神志改变、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每0.5-1小时1次;平卧,抬高床头100-300,促进回流,减轻脑瘀血与水肿;保持气管通畅,随时吸痰或嘱病人咳出,并充分给氧,保证脑组织氧供,维持SaO2>95%,血气维持正常值;迅速建立静脉输通道,遵医嘱输入20%甘露醇、速尿等脱水、利尿剂,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行颅压监测,维持颅内压在0.667-2kPa(5-15mmHg)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合理调节输液速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全身盖冰毯,大动脉处置冰袋,头部置冰帽降温,维持体温在30-32℃,从而降低脑代谢,减少氧耗,保护脑组织,移动病人时动作轻、稳,予以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但需注意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躁动病人适当予以镇静并妥善约束。
重点评价:病人意识改善情况。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改变情况。
(二)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与机械通气有关。
主要表现:
病人喉部有痰鸣音,听诊时肺部呼吸音低,或出现干、湿罗音。
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5%,血气异常,氧分压低于60%。
护理目标:
呼吸平稳、气管通畅。
肺部痰鸣音及罗音减少,无肺部感染症.
SaO2、血气值正常。
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气道痰液量及粘稠度。
病人取低坡卧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体位引流。
彻底清除病人口腔、气管内痰液、异物,吸痰前高浓度给氧,口腔内置口咽通气管或行气管插管,以改善通气。
气管滴入生理盐水1-2mL,每小时1次,雾化吸入每天3次或每4小时1次,以湿化气管、稀释痰液,便于吸出。
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使痰痂松脱,以利吸痰。
室内通风换气,每天3次,保持室温18-22℃,相对湿度50%-70%。
鼻饲流质时抬高床头15-o30o,鼻饲时注入速度宜慢,1小时内不宜搬动病人、防止食物返流,误吸入气管。
气管分泌物多,行气管切开的病人,则按气管切开护理措施进行护理。
重点评价:
清理气管后,病人缺氧改善情况。
SaO2及血气值是否正常。
呼吸是否平顺。
(三)自理能力缺陷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持续监护、输液等治疗活动的限制。
主要表现:病人无法独立进行进食、洗漱、穿衣、大小便、入厕等活动。
护理目标:病人得到帮助,接受各项生活护理;病人自理能力改善或完全自理。
护理措施:评估病人自理缺陷程度。
经常保持病人衣、被、床单干燥、平整无皱褶,如有汗湿、尿湿,应抹洗干净,及时更换。
昏迷病人协助其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肢体置功能位,被动活动肢体每天3次,每次15-30分钟,以防废用性萎缩。
口腔护理、会阴抹洗,每天3次。
全身温水擦浴,每天1次。
鼻饲流质,每4小时1次,200mL/次,以供给营养。
大小便后及时抹洗干净,保持肛周、会阴部干燥。
合理使用热水袋、冰袋,防止烫伤或冻伤。
重点评价:评价病人自理能力有无改善。病人的生活需要是否落实。有无口腔、皮肤的护理并发症。
(四)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禁食;限制入量。
主要表现:病人贫血貌,消瘦、乏力。皮肤弹性降低、肌肉变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降低。
护理目标:病人营养状况改善。
护理措施:评估病人目前营养状况,如面色、皮肤弹性、肌肉厚度等。根据病情准确计算每天所需热量,并及时补充。
凡禁食、消化道出血等 不宜经口腔摄食的病人,常采用全静脉供给营养,其具体护理措施参照"外科营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意识障碍、无吞咽反射、不能自主进食者,采用管饲喂食,其护理措施参照"外科营养病人标准护理计划"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观察皮肤弹性、颜色改善情况。
每周抽血查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电解质等情况。
遵医嘱补充白蛋白、脂肪乳剂、氨基酸等营养物,必要时适当输血。
对病人家属进行有关营养知识宣教,以取得合作。
重点评价 病人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即皮肤弹性、肤色、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值是否正常。
(五)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病人感觉障碍(温度觉异常)。
主要表现:受压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淤斑或硬结,甚至可出现水疱、溃疡、出血等症,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
护理目标:病人无压伤、冻伤及烫伤。病人皮肤完整、无破损。
护理措施:
仔细评估可致皮肤受损的一切危险因素及易破损部位,以便重点预防。
给病人睡气垫床,必要时于骨隆突处置气圈或软枕。
指导清醒病人在床上活动。
协助卧床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并注意避免推、拖、拉等方法,以减轻摩擦。
定期按摩受压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经常保持衣裤、垫褥平整、干燥、清洁无渣、无皱褶。
口唇干裂者,以温水棉球湿润,并涂润滑油保护。
对下消化道出血、大小便失禁病人,注意保护肛周皮肤,通常用温水洗净后擦干,局部涂以烧伤湿润膏或氧化锌软膏,以减少刺激。
及时补充机体能量,给予高蛋白饮食或采用全静脉营养支持,以增强机体修复力。
水肿严重的病人,遵医嘱给予脱水、利尿、补充胶体或适当输血,有局部水疱者,应避免破溃,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液体,并盖以无菌敷料。
重点评价:局部皮肤情况,如颜色、温度、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