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误7小时,乘客突发不适,急诊医生及时救援
近日,一航班因目的地机场天气原因,先后两次降落不成功并复飞至附近机场备降。落地后又因机场安保管理问题,导致乘客在飞机上长时间停留等候。原定下午三点就能到达目的地,直到晚上十点乘客仍在飞机上等待。
长时间延误引起的饥饿、机舱内空气不流通,加上此前的紧张、恐惧和长时间等待引起的焦虑情绪在机舱内蕴酿和发酵。其中一位70岁左右的男性乘客突发面色苍白、冒冷汗的症状。
此时,同在机上的“空中医疗专家”、广药一院急诊科医生张凡主动亮明身份并提供协助。张凡了解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反复心律失常的病史,并出现头晕、心悸不适等症状,于是迅速联系乘务员取出机上备用的急救箱,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心脏听诊等,初步排除急性脑卒中和恶性心律失常。在与患者确认无糖尿病史后,张凡让患者服用了一些含糖饮料,并在乘务员的协助下,将患者移至机舱门旁,在机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打开舱门通风,数分钟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张凡主动请缨,提供帮助,让本就疲于应对乘客不满意见的机组,以及其他紧张焦虑的乘客,均因此事的顺利解决大加赞许并表示宽心。
1. 什么人群容易发生这样的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尤其在服用或注射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甲亢、肿瘤及各类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2. 出现什么样的症状要如何自救?他救?
如果患者发病早期意识仍清楚,可尽快少量进食含糖食物或饮料,并将病史告知身边的乘客请求协助;若发病时即有意识不清,不建议身边的人随意喂药或食物及饮料,避免误入气道造成窒息等更严重的伤害,尽快向乘务人员甚至机上医务人员求助。
3. 特殊人群在坐飞机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建议有基础疾病的乘客旅行前准备好一张小卡片,除必要的个人信息外,列出自己所患疾病、平时服用的药物、过敏药物,连同身份证件一起摆放。
有心脑血管基础病患者,旅行期间必须随身携带并按时服用药物,尤其降压、抗凝等药物。若飞行时间较长或发生类似长时间延误的情况,不宜久坐避免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尤其口服长效促泌剂或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需随身携带少量食物,以保证旅行过程中因不能按时就餐造成的血糖异常;而采用短效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则根据实际进餐时间来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由于飞机飞行高度大,虽有气密座舱,舱内气压仍然比地面低,氧气供应比地面少,大致相当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气压和氧气含量。因此,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坐飞机: 1.传染性疾病。如传染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伤寒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在国家规定的隔离期内不得乘坐飞机。 2.严重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者特别是曾发作过心肌梗塞症者。 3.较严重的呼吸器官疾病,如哮喘病、慢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4.严重的胃病患者也不宜坐飞机,以免引起疾病的发作或加重。胃部手术后10天内不能坐飞机,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在出血停止3周后才能坐飞机。 5.血液疾病患者。如严重贫血患者,难以忍受空中缺氧。研究认为,血红蛋白量水平在50克/升以下者,不宜坐飞机。 6.耳鼻疾病患者。 7.精神病患者。 8.临近产期的孕妇。
广药一院急诊科:
作为广东省急诊医学、应急灾难医学的委员单位,曾获广东省和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科室在急危重症的处理方面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在心脑血管急症、呼吸衰竭和酒精中毒的抢救处理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建立当今国际上最有发展前途的救治急危重患者的医疗模式——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监护EICU”模式。通过该模式,危重症病人在我科可以得到连贯的整体治疗。
(2)一体化的院前和院内心脑血管病的急救。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指引,对心肌梗塞 、脑血栓、脑出血可以在30分钟内有效处置,得到了市急救中心和病人的信赖,全年急救出诊数量在周边医院位居前列,为临床科室收治了大量优质病人。
科室在发展中注意做好医教研的同步推进,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近年承担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
急救电话:020—6132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