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今天是我来武汉协和医院西区ICU工作的第八天。每天两点一线忙碌的工作已成习惯,我也由当初的紧张忙乱,到现在的沉稳有序,感觉自己对抗击疫情,救治患者更有信心了。但是,回想起自己来到武汉的第一个夜班(凌晨2点至8点),第一次抢救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时,内心那种紧张中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仍记忆犹新。毕竟,那是自己23年护士生涯里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
那是2月12日,凌晨00:30,我们就启程前往医院接班。
当晚在十名值班护士中,我是年龄最大的一个,速度与反应都比不过年轻人了。全套防护装备穿好后,对缺氧一向较为敏感的我,还没进病房已经感觉有点喘不过气。六个小时呀,我告诫自己:一定要挺住,为队友们树立榜样和信心。穿过三道缓冲区进入了ICU,空间不算太大,里面是20个插管麻醉镇静的重病人,机器的报警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在忙碌地忘我工作着。我调整了一下呼吸,挺起胸膛,坚定地走向我分管的病人床边。
我接管的19床和20床是在ICU最里头的单间隔离间,交班老师告诉我19床比较危重,血压变化大,需要根据病人的血压随时调整推注速度和CRRT机每小时超滤量,病情随时会出现变化,需要密切关注。20床病人在另一个单间。这就意味着,我要在两个房间轮流跑,在这边房间干活就无法观察到另一个房间病人的情况。这注定是一场硬仗!
交完班后已经是02:30,开启了我第一个夜班的征程。
为了安全起见,我再次仔细查看两个病人的各种导管固定以及各条输液管路的通畅情况。还没来得及熟悉病人床边各种监护仪器的界面功能,马上就收到要给两个病人做血气的医嘱。此时护目镜已经明显起雾,我努力调整视线角度,寻找一个稍微能看得清的视野,终于顺利采了19床的血气。因使用的是快速床旁检测血气,需要我们自己将标本进行检测。来到血气检测房,为了让护目镜能清晰点,能让我看到检测步骤,我尝试憋着几秒不呼吸,幸运的是护目镜真的稍微清晰了些,很快我完成了血气检测。但这时我已经有点头晕心慌了,我缓慢地调息着呼吸,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如果我倒下,搭班的同事们就会更加辛苦,我半喘着大气振作起来,继续忙着为病人做各种治疗。
忙碌工作中,时间过得飞快。突然,19床病人的收缩压从140mmHg,一下子掉到80mmHg以下,我马上仔细检查床边的动脉测压管是否有堵塞、压力换能器摆放位置是否恰当、呼吸机PEEP有没有过高等,并没有发现异常。我立即将情况报告当班医生,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又及时做了调整。
加药、输液、吸痰、雾化、记录生命体征、记录尿量……
我就是这样顶着雾气重重的护目镜,穿着闷热的防护服,艰难地为两个病人一直重复做着各项治疗护理。
05:30,19床的病人又突发心率、血压、血氧下降,我立即呼叫医生,停止血滤,同时快速做好急救准备,同事们听到抢救也都主动过来帮忙。经过心脏按压、吸痰、给药,病人心率、血压和血氧逐渐回升,病人终于救回来了。可是,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监护显示病人出现心室颤动波形。马上给予病人非同步除颤!经过配合药物抢救,渐渐地,该病人生命体征有了好转。
这时,已经接近07:00了,我必须抓紧时间进行各项晨间治疗。
首先,我要为两个病人采血。此时除了护目镜起雾,我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加上可能有点缺氧,我头疼得厉害,前额也被护目镜压得生疼。另外穿着这一身防护装备,整个人的活动被大大限制,改变个体位都感觉很困难,加之大幅度转身、下蹲都有可能发生防护危险,平时轻车熟路的采血操作,对于此时的我来说变得十分困难。我暗暗给自己打了打气,平稳了一下心神,仔细地在19床病人的外周血管找了个遍,完全找不到血管痕迹,想先看看20床病人能否顺利点抽到,结果20床的外周血管情况几乎跟19床一样糟糕。这时,只好选择股静脉采血了,我左右调整视线角度,努力瞪大自己双眼,很幸运,两个股静脉采血均一次成功,我长舒了一口气。旁边的同事看着,也给我竖起了大拇指,无限疲惫的我竟然像孩子一般高兴得笑起来。
接近08:00,我再次整理两个病人床单元,检查输液是否通畅,才安心交班。交班完毕,我忽然想起,自己一整晚上没都喝过一口水,一刻不停连续工作了六个小时。
走出ICU,才突然感觉到非常疲惫,胸口也有点疼的感觉,只想赶快来个“葛优躺”。这种工作强度和压力,是我从业23年来从没有过的体验,对于42岁的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考验!
越是艰难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身为白衣战士,我们的任务就是与死神作斗争。相信在我们医疗队的精心护理下,病人们一定能康复出院,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携手凯旋归来。
(赴湖北医疗队队员 黄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