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第一季度“服务之星”
爱与责任,天使之歌
——普外二、乳腺科李华“服务之星”事迹材料
爱与责任是每一个忠诚于护理事业的人对自己职责最深刻的理解和诠释。作为胃肠外科、乳腺科一名普通护士的李华在临床护理一线兢兢业业工作十年,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丰富的护理学识,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服务病人,用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病人排忧解难,践行着她白衣天使的誓言。
用爱心抚慰病人
“嘀嘀、嘀嘀”一条短信发到了李华的手机里:“李华,你好,我是王阿姨,十分感谢你在我住院化疗期间的热情服务,我心存感激,无以言表,你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天使,我经常想起你们。今天是我结束全部治疗出院后的第一个月,我很好,谢谢你们……”王阿姨因患乳腺癌入院治疗,手术相当顺利,王阿姨恢复得很快。可是,术后化疗又是横在王阿姨面前的一道坎!化疗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等,光听起来就让她不寒而栗。李华通过沟通了解到王阿姨沉重的思想顾虑,专门找了几位正在化疗的病人与她坦诚交流,交流她们的化疗心得,并且告诉王阿姨接受化疗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王阿姨鼓起了勇气配合医生治疗。在这期间,李华经常到王阿姨身边嘘寒问暖,见到王阿姨有恶心呕吐时,及时帮她清理呕吐物;因化疗刺激引起身体不适时,握着王阿姨的手让她坚强一些;见到王阿姨胃口不好,还将她冷了的饭菜多次加热,让她尽可能多吃一些;天气转凉,及时提醒她多加衣服,防止受凉……李华这样细致贴心的服务让王阿姨和家人都感动不已。
待病人胜似亲人
胃肠外科护理任务繁重,病人昏迷、呕吐、大小便失禁、污秽满身、臭气逼人是常有的事。但李华镇定自若的微笑、温暖有力的双手总会在第一时间给病人希望,忙而不乱的处理给惊慌失措的家属以支持、鼓励。
一次,一位化脓性阑尾炎的老伯,手术后有4天没解大便。李华知道后来到病人床边询问病人:“老伯,听说你有几天没解大便了,现在肚子涨不涨呢?我能帮你检查一下吗?”病人看了看李华,又看了看病房门口,欲言又止。“不用了,我不想拉。”老伯摆摆手。细心的她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术后保持大便通畅对术后伤口恢复的重要性。面对李华耐心的解释,老伯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想解的,可是我身上还有一根引流管,没法下床,我儿子刚好有事出去了,我已经给他打电话了,我想等他回来帮我。”听完病人的话,李华二话没说,拿起了放在床尾架上的便盆放在病人身下,并指导病人排便的时候要注意保护伤口。固定好床栏,直到病人解完大便,李华都一直扶着病人,防止分泌物污染伤口。当李华要拿起便盆去冲洗时,病人说什么也不让。“姑娘这不行,太脏太臭了。”“老伯,没关系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在我们的术后观察中比金子还重要啊。”一句玩笑话,惹得病房的其他病人哈哈大笑,也化解了老伯的尴尬。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乳腺外科收治的乳腺癌病人在心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负担。一次下夜巡房的时候,李华发现第二天要做手术的病人躲在被子里抹眼泪,聊天之后才知道病人害怕手术,不愿意接受现实。于是她耐心地跟病人沟通,安抚病人的情绪。病人要求她亲自送入手术室,李华心里知道“病人此时对自己是如此的信任,将生命的希望都系在自己的身上”。顾不上下夜班的劳累,李华一直拉着病人的手,把病人送到手术室。患者感激地说:李华,谢谢你,有你在,我心里就有底了!”病人顺利接受了手术,在术后护理和长达半年的化疗期间,李华一直陪伴着病人,病人曾因化疗的强烈副作用多次产生了放弃化疗的念头,李华更是连续几天陪着病人,给病人做工作,让病人放下思想包袱,正确积极面对治疗。
不计得失无私奉献
外科工作任务重,作为党员的李华更是时时刻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科室人员紧张、工作任务重,或者同事有困难的时候,她总是主动提出加班顶班。由于住得离医院近,科室有需要时,常常会叫到她,她经常会丢下家中的孩子,放弃游玩的机会,甚至刚上完夜班也会立即赶到科室帮忙。2010年科室举办“造口联谊会’的活动,李华担任主持,接到此项任务后,她尽心尽力收集资料,并和其他同事共同组织协调整场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个人的休息时间都投入到了紧张的排练中,此次活动也受到了医院、科室和病友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的工作中她服从科主任、护士长的工作安排,对病人服务热情,在同事之间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李华从不计较。
一份春雨,一份秋实;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十年来李华始终以“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没有最好,但我要做得更好”李华说,她要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心书写白衣天使之歌!
爱的呼唤
——肿瘤科潘如梅“服务之星”事迹材料
“爱”,是一个永恒的旋律,说不完,道不尽。“母爱”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友爱”让我们体会到情谊;陌生人的爱,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间真情”, 在这少了彼此关怀、互爱的人世间,这份陌生的爱更显得格外珍贵——这就是白衣天使们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心声——爱的呼唤,是她们让病人的世界不再孤单;让生命远离劫难;使熄灭的激情重新点燃。
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有个叫潘汝梅的护士,科里的同事和病人都亲切叫她小潘。小潘说,她喜欢她的工作,无论有多忙、多累,只要看见她护理过的病人重新露出笑脸,她的内心就充满了幸福和喜悦。她似星光一样,在全力地发出光和热,照耀着每个需要热量的人。
有一次小潘上夜班,下半夜3点查房的时候看到33床的病人小林因肚子饿睡不着,当时小潘自己也感觉饿了,但她没有犹豫,马上把自己带来的一袋面包送给了他,却没给自己留下一片面包。5点的时候,小潘感觉胃部不适,她吃了两片胃舒平后又继续工作。第2天早上,小林为了感谢小潘,特意来请小潘出去吃早餐,被小潘婉言拒绝了。
还有一次,病友赵阿姨的家属问小潘,在哪里能买到芦荟?小潘了解情况后得知病人需要用芦荟来预防放射性皮炎。第二天,小潘冒着严寒去芳村花鸟市场买了一盆芦荟送给了病人。病人家属执意要把五十块钱塞给小潘,被她婉言拒绝了。她总说,能帮到病人是她最大的快乐……她不知道为病人做了多少分外的事,但她从来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总是这样默默地为病人着想着。
小潘不仅在病房里工作认真负责,在日常生活中,她也充满了爱心。有一次,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她看到小区的一位老人晕倒在地,立刻报警叫来了救护车,和小区保安一起将老人送到了附近的南方医院。因为一时联系不上老人的家属,她和保安凑了800元帮老人交了住院费,直至老人的家属来到医院,小潘才放心离开。老人康复后一直说要感谢小潘,小潘说:“我是一名医务人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医者,父母心
——胸心外科、耳鼻咽喉科颜艳飞“服务之星”事迹材料
在病房里总能看到一个纤瘦的身影穿梭在病人之间,或与病人促膝谈心,或嘘寒问暖,或加油鼓劲,或打针、发药、观察病情……夜深了,总能感觉到她巡查病房轻轻的脚步。病人的被子滑下了,她轻轻地盖好;病人的辗转反侧,她悉心关注。她亲切的笑容和温柔的语气,让很多病人和家属都记住了她。
她,就是胸心外科、耳鼻咽喉科的护士颜艳飞。2007年12月参加工作以来,小颜热爱本职工作,关心集体,团结同事,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作为一名护士,她处处为病人着想,对待病人耐心、热心,能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工作再忙再累也不会推诿病人。一些病人经常不能耐受治疗和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想放弃,她就经常开导鼓励他们,给他们介绍一些成功的例子,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科室开展“服务年”活动已整整两年了,按实施方案,每月由出院病人无记名投票,评选一名科室“服务之星”。两年来,颜艳飞关心体贴病人、认真细致的工作得到很多病人的认可和赞扬,24次评选中,她一个人就获得了10次科室“服务之星”称号。她能得到这么多病人的褒奖,与她平时关心病人,体贴病人是分不开的。她除了做好护士工作之外,还经常下病房巡视病人,关心病人。一天早上,一位老年患者家属还没送早餐来,但老人家已经很饿了,正不知如何是好。颜艳飞巡查病房时发现了,就主动将自己的早餐加热后送到了病人床边,病人很感激,连忙拒绝,说:“我吃你的早餐,你怎么办呢?”。颜艳飞说:“我现在不饿,等下班了我再去买”。在颜艳飞的再三劝说下,老人收下了早餐。后来老人的儿子得知后,特地找到颜艳飞表示感谢。
有一位中年鼻咽癌女患者,住院放疗期间郁郁寡欢。颜艳飞了解到,病人与丈夫离婚了,觉得很痛苦,对生活很绝望,连死的心都有了。颜艳飞就经常与她聊天,关心抚慰病人,渐渐地患者的情绪好起来了,脸上也时常露出笑容。
还有一次,那是中秋节的晚上,是万家团圆的时刻。但在病房里,却住着一个重症“法洛氏四联征”的小男孩 ,由于家境贫寒,他的妈妈没有给他买月饼吃。颜艳飞知道后,把自己孩子最喜欢吃的冰皮月饼送给了小男孩,小孩的妈妈连忙推辞。颜艳飞说:今天是过节,孩子也渴望吃上月饼,只要他开心就好。”小男孩接过月饼,拿出其中一个,塞到了妈妈的嘴里,再拿出一个,塞到了颜艳飞的嘴里,最后,他拿了一个轻轻咬了一口,说:“妈妈,真好吃!”,妈妈一听,说:“乖,你慢慢吃”, 却转过身去偷偷抹了一下眼泪……后来小男孩顺利康复出院,每次回来复查都会闹着要找给他月饼的颜阿姨。
经常有人会问颜艳飞:为什么病人都那么喜欢你?她的回答是:我把病人当亲人,当朋友,经常换位思考。医者父母心……就这样,她和很多病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关爱生命 重燃生命之光
——神经内科余青云“服务之星”事迹材料
余青云是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关爱患者。在神经科病区里,你随时可以听到她嘘寒问暖的声音,见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对于患者,余青云就像黑夜里的萤火虫,竭力为他们点燃一束束生命之光。
细心呵护 情暖患友
神经内科医生经常要与老年痴呆患者打交道,在诊疗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张婆婆是中风患者,已卧床5年,近一年又得了痴呆症,性格改变。以往很疼爱儿女的老人,现在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打人,不吃不喝,也不理家人。家人为了照顾她伤透了脑筋,经常被折腾得毫无办法。这次就因为老人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家人急得慌了神,半夜三更把她送到医院。当时问病史、查体均不配合,护士给她打针输液也不干,双手乱舞不让打针。家属都已被她折腾得筋疲力尽,接诊的余青云医生不顾一天的劳累,耐心宽慰家属:“老人家没吃东西,脱水和虚脱了,输液就没事了,不要担心。”然后,她坐到老人身边,拉着她的手耐心地像哄孩子一样哄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开导,老人终于信赖地告诉余医生,原来她怀疑媳妇对她不好,有意和媳妇作对,故意不吃东西、不打针。余医生小声哄着她:“我替你保密,但不吃东西对身体不好,不打针,身体也治不好,害的是自己……”天快亮时,老人终于释怀,安静下来配合一切治疗。张婆婆的女儿眼看着余医生整夜没休息,陪在母亲身旁,感动不已。到后来,张婆婆病情加重,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了,但她还记得余医生,每次查房都对余医生微笑,要和余医生拉手才让她离开。张婆婆的家人都说“余医生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亲”。
高度责任感 挽救生命于一线
神经内科一些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随时都有可能恶化甚至死亡,这都需要医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黄太太是一位重症肌无力患者,因在家自行停了药物,加上感冒,病情发作入院。入院时走路、进食、讲话都已有困难,病情较重。管床医生告诫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晚上,余医生值夜班时巡视病人,发现患者症状还是很重,未见明显改善,于是给她调整了治疗药物剂量,同时再三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不能多活动,否则,会出现无力危象,有生命危险。因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大便,一定要到卫生间排便,家人拗不过她,就扶她起床上卫生间。才走两步,黄太太出现重度呼吸困难,随即昏死过去。正好余医生不放心再次来巡视,见状立即组织同事,迅速进行抢救: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药物治疗,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及时抢救,两个多小时后黄太太悠悠睁开了眼睛,那一刻,她的两个儿女激动得流出热泪,说:“我妈多亏你们了,你们是我妈的救命恩人!” 如果当时抢救稍有延误,哪怕延误只有5分钟,患者就有可能救不过来,或救过来也是植物人一个了。
关怀备至 想患友所想
余青云医生在精心治疗患者的同时,还乐于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黄先生是来自清远市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因耽误了治疗,入院时已四肢僵硬不能活动,无法进食和讲话,身体虚弱,精神躁动不安,病情很重。家人也因之前四处求医无效,深感绝望。余医生耐心向家属解释病情,并带他们与病区里患相同疾病的患者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治病信心。经过余医生巧妙的开导,黄先生和他的家人又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对黄先生的治疗,饮食配合很关键,但当时他已出现进食困难,加上家里经济上又不宽裕,用不起高档营养品。余医生教他家属配制经济实惠、营养丰富的低铜饮食餐。经过精心医治,黄医生逐渐恢复,一个多月后,可以在家人的扶持下行走了。出院时,家属拉着余医生的手,感激不尽地说:“余医生真是个好大夫,为我们想得太周全了。”
为了笑容从“齿”绽放
——口腔科周银凤“服务之星”事迹材料
周银凤是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的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她始终保持着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年初,周银凤接到父亲因病在湛江老家住院的消息,她打算尽快回去看看老人家。但由于是寒假期间,来找她矫牙的学生特别多,去还是不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过完寒假再去。结果一拖再拖,没想到父亲突然病情加重,最后需转送到广州接受手术。这件事不禁让周主任难愧疚万分。在父亲住院期间,周银凤请了几天公休假陪伴老人。但是经常有患者来找她看病,特别是有些远道而来的,她不忍心让病人白跑一趟,于是穿上白大褂又干了起来,她的休假几乎都是用来为病人看病的。
口腔科的病人特别多的,工作非常忙碌,周主任经常下班后,还要接诊很多病人,但她从不拒绝,总是耐心为病人诊治。她患有糖尿病,有时不及时进食就可能发生低血糖,为了不耽误病人的治疗,她就准备一些饼干,饿了就吃两块,然后继续工作。她经常加班加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人。
由于长期需要低着头工作,周主任患上严重的颈椎病。一天早上,她准备起床去上班,突然觉得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在丈夫的陪同下,她到医院进行输液治疗,输完液后已是中午了,她勉强吃了点稀饭,下午又回到医院上班了。很多同事都劝她回家好好休息,但她却说:“我有好几个复诊的病人还要处理。”周主任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了大家。
为了方便学生复诊,周主任主动在周六上午加班半天,让学生不用请假就可以按时复诊。学生们都说周主任是一个“思想好、技术精,服务优”的好医生。
周主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天晚上,有个患者戴矫治器后有些不适,就打电话给周主任要求处理一下。本来这不属于急诊范围,完全可以让患者第二天再来,但周主任没有考虑太多,对病人说:“我马上过来”。说完放下手中的家务活就赶回医院。
有一次,一个来自海丰的8岁女孩,在当地进行正畸矫治术,由于矫治不当,以致全口牙齿松动,不能进行正常饮食,小女孩痛苦不堪。在熟人的介绍下,小女孩与母亲一起来找周主任求医。这是周主任从医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病例,难度非常大,搞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周主任没有退缩,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接诊了这个患者。她仔细检查了小女孩的情况,认为是当地牙医使用方丝弓矫正时用力不当造成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要全口牙齿拔除。于是她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一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女孩的牙齿不再松了,最后骨性愈合,小女孩一家感激不尽。小女孩的事情在海丰当地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不久前,一对兄弟在父亲的陪同下,也来广州找周主任。这对兄弟的牙列错位十分严重,而且有多个埋伏牙,矫治起来困难重重,有些医生看过后都不敢接手。周主任知难而上,巧妙运用各种方法,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个个病人被她神奇般地妙手回春了。信誉高了,换来了病人和家属的一封封感谢信,千万句感谢话,有的病人多次邀她吃饭、塞红包以表谢意,都被她婉言谢绝,她总说:“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为了让口腔患者从“齿”绽放笑容,周银凤默默地用勤劳的双手在“齿”耕耘,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