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娜于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从事康复工作已达7年之久。近期,她远赴长沙湘雅二医院进修言语吞咽康复。进修期间,她像海绵一样,竭尽所能地吸取言语吞咽康复学科的知识,并进行长时间的反复实操练习,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人一年的进修任务,并得到了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
言语吞咽康复,面对的大多是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肿瘤术后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溺水等脑康复患者,此类患者多半有吞咽障碍、言语-语言障碍、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刘利娜认为,她的工作是为脑神经损伤和伴有器质性损伤的吞咽障碍患者拔除气管套管和鼻胃管,让患者能够安全地用嘴巴吃饭,用语言交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她的使命是为康复患者往后的岁月增添色彩,为康复患者撑起一片蓝天。
进修的一天,科里转来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刘姨,额头上两个深陷的大坑是车祸后开颅手术留下明显的印记。虽然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但四肢功能减退,存在认识障碍、语言障碍,无法与人正常交流。陪刘姨做治疗的,是她相依相伴的爱人——一位细心体贴的退休医生,尽管他每天细心照顾刘姨,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也束手无策:“我知道,除非有奇迹发生,可是……”患者家属的话语里透出了无助和一丝希望。
刘利娜是刘姨的言语康复师。她给刘姨做了认知初评,得分只有10分(正常得分是26分)。她还了解到,刘姨大学毕业,爱好文艺,发现在刘姨的随身物品里有个收音机,这激发了刘利娜的灵感,她通过这个突破点,在利用高级认知功能训练的同时,为刘姨开设了特殊的音乐康复训练课程。刘利娜说:“刘姨,您要好好练!如果唱的好,我就给您办个音乐会,好不好?”最初的时候,这个约定并没有人当真,但在约定开始后,他们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练习。起初因为老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忘记自己在唱什么,经常唱错。但刘利娜很耐心,从一字一句开始,重复训练。每当老人有一点点的进步,刘利娜都给予百分百的肯定:“刘姨太棒了!刘姨底子硬就是不一样,进步太快了!……”治疗室里总能传出悦耳动听的歌声,同时还有欢快的欢笑声。
短短两个星期后,刘姨的音乐会在治疗室里举行,刘利娜的诺言兑现了。老人的爱人、女儿、病友等都来参加这场特殊的音乐会。刘姨的爱人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这过程的艰辛,以及这一时刻的来之不易。善于发现患者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为突破口,给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刘利娜作为一名医者的常用方法。
袁叔今年59岁,因脑出血、留置气管切开,存在吞咽障碍和言语障碍。刘利娜有一次去病房给他做治疗时,痰液还从气管套管飞出喷到她身上。每当这个时候,患者家属都过意不去,劝她去清洗一下,可刘利娜从不嫌弃。经过十多天的治疗,从不能说话,到堵管能说“a”到“拜拜”,患者和家属都欣喜不已。
有些患者因牙关紧闭,存在口臭的情况。对于这样的患者,刘利娜能不畏恶臭,用她自己的方法,耐心地花上一两个小时把患者口腔打开并清理干净,既让口腔不再难闻,又降低了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当患者家属看到口腔打开后舌苔上已结成厚厚硬壳的黄痰时,他们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对于刘利娜的付出,他们感激不尽。不畏艰辛,不怕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是刘利娜作为一名医者所具备的高尚品格。
在刘利娜办公室的黑板上有一行字:我不发火,我要保持冷静,以上是我必须完成的任务!下面是1、2、3三个数字。这是一位遭遇车祸后昏迷了七个月之久,之后又治疗了四年时间的小伙子写的字,刘利娜说这是她和患者的约定,如果他连续三天不发火就给他发奖状。前面两个数字下面画着对勾,可是第三天却没有。这是因为在第三天,对刘利娜“老师长老师短”的患者突然狂躁发脾气,手舞足蹈让刘利娜“滚”,还不停地用各种难听的话骂她。但刘利娜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以微笑面对,耐心地劝他不要生气、保持冷静。面对患者,拥有足够的耐心,并永远保持微笑,是刘利娜作为一名医者的必备素养。
技术的精进是医者永远的追求,但是康复治疗更需要医师和患者灵魂深处的交流,不能触及灵魂,便成了单向被动,而一旦触及灵魂,便会激发无限可能。刘利娜始终坚信只有通过心灵的沟通,才能给患者和患者家属送去希望,让他们看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爱的味道,体会到被关注、被接受、被认可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