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笑,是患者渴望看到的面容;一句问候,是患者希望听到的关心;一句鼓励,是患者期待得到的动力;一句肯定,是患者梦寐以求的希望。一直以来,康复治疗师陈冬莹始终做到微笑示人,温情服务,工作再尽一份力,服务再尽一份心。
用行动服务群众
新冠疫情来袭,全民紧张,各地医护人员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作为一名党员,陈冬莹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为党旗增辉,因此,她多次主动报名参加外派支援核酸采样工作。
2021年12月,东莞出现德尔塔变异病毒确诊病例,全员核酸刻不容缓,欧宝娱乐app手机版下载安装 随即派出由10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前往东莞进行支援核酸检测。陈冬莹作为其中一员,跟随组织到达东莞市洪梅镇某电子厂开展支援工作。全厂待核酸检测人员多达6000人,时间紧迫,全员到检测点后迅速整合,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然而,陈冬莹所在的检测小组出现了吵闹的声音。探其缘由,是一名大叔不顾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趁在场志愿者不备时脱离自己原先的队伍,穿插到隔壁检测队伍中。而且,他还因排队时间过长表示不满,态度强硬地要求医护人员立刻给自己测核酸,此举当即造成了现场秩序的混乱。在旁休息的陈冬莹见状,立刻安抚大叔的情绪,并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协调处理。经过陈冬莹反复耐心的解释,大叔烦躁的情绪慢慢平稳了下来,最终同意先离开目前的检测小组,再重新排队,避免打乱其他群众的检测顺序。秩序得到恢复,队伍又有序的动了起来,十人一组、密封装袋消毒、手消换手套……陈冬莹结束短暂的休息时间,马不停蹄地配合队员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冷不丁,一个大拇指伸到了陈冬莹的面前,抬头一看,才发现是刚刚“小插曲”里的大叔,此时正红着脸抱歉道:“谢谢啊,刚才抱歉了,你们真的辛苦。”“没事,也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看到羞愧的大叔,陈冬莹边摆手边回应道。
在检测过程中,因现场的桌椅太矮,不便进行咽拭子采集操作,于是陈冬莹及队友决定采用半蹲弯腰的姿势进行咽拭子的采集及装袋消毒工作。从上午10:30到下午13:30,整整三个小时,两人的姿势从未改变,待到轮岗换值时,隔离衣下的陈冬莹才察觉到腰部的僵硬及不适。纵使劳累,陈冬莹的信念从未动摇,她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群众,认真做好一名党员该做的、要做的、想做的事,真正做到心中有党,党为人民!
用创新提升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陈冬莹发现科室的训练设备存在不足、种类少等情况,特别是作业训练的板块,患者的训练很受局限,且部分专用训练装置在市面上还无法进行购买获得。陈冬莹便主动开发自己的脑洞,着手设计一些利于患者康复训练的专用装置,亲自动手绘制草稿图、书写使用文案、再修改设计调整……吃饭时、走路时,只要突来灵感,陈冬莹就会马上提笔在随身携带的纸上涂涂改改。就这样反复琢磨修改了几个月,一种手指康复训练器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种训练装置不仅解决了现在市面上没有合适的使用装置问题,还能方便科室患者进行手指的精细训练。
其实,陈冬莹对知识创新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她经常会根据临床康复患者的训练需求,重新改进一些现有的康复训练装置,比如下肢康复训练装置、镜像疗法康复训练装置等,通过改良装置进而优化患者的训练,提升训练效果。这些装置不仅在临床上用到了实处,还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获得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用创新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是陈冬莹一直不懈的追求。
用热度温暖他人
患者莲姨是一名香港同胞,六十岁刚退休打算定居内地时,却不幸发生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莲姨刚入院时,各项功能评估都为最差等级,右侧肢体上下肢肌力为0,坐位平衡为0级,连最基本的向两侧翻身都不能完成,更别提卧坐转移和行走了。作为莲姨的主管治疗师,陈冬莹在做完常规的入院康复评估后,开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她发现莲姨的治疗状态波动起伏很大,时好时差,还常感疲劳,困惑的陈冬莹便开始探究其中缘由。终于,经多方了解,她发现可能是因为这是莲姨第一次发病,发病前后身体的变化较大,让其一时难以接受,便有了抑郁倾向;加之,自莲姨生病以来,她的丈夫便二十四小时在旁照顾,还常常在等待治疗的间隙打起瞌睡,这让莲姨心疼难过,也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康复的压力。陈冬莹想着,既然找出了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陈冬莹通过跟莲姨的管床医生沟通,寻找抗抑郁的方法。除了医生的临床用药,陈冬莹用心制定训练方案,在训练时还不忘开导莲姨,从细微的进步鼓励莲姨:“莲姨,您今天有进步,现在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从坐位到站立了!”“莲姨,厉害啊,现在您用拐杖步行很平稳,进步很快啊!”……在陈冬莹不断的鼓励下,莲姨也重拾信心:“陈医生,我要告诉你个好消息,现在我去厕所可以自己拄着拐杖去了,不需要我老公用力扶着了,我超开心,我老公终于可以休息下了!”她对自己的进步很满意,抑郁的心情也一扫而空,变成了充满希望的满面笑容。其实这些正反馈的话语,对陈冬莹来说,也是一种正能量的双向鼓励,自己的用心更好地服务了患者,也温暖了患者。
李叔是一名中风一年多的患者,已有半年时间居家未进行康复训练,造成偏瘫侧的下肢肌张力增高,肌肉高度紧张,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导致转移及步行功能每况愈下。当李叔再次入院时,心理产生了巨大的抵触。作为李叔的主管康复治疗师,陈冬莹仔细评估了肢体运动功能,并且还关注到了他的心理变化。通过与李叔的反复沟通,陈冬莹了解到,他是因为没有收获到明显的康复效果而产生倦怠和抵触的心理。针对这一问题,陈冬莹从多途径着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采用循序渐进的牵伸方法降低李叔的肢体肌张力、放松紧张的肌肉、缓慢轻柔的关节松动手法改善受限的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加强薄弱肌群的肌力训练、纠正肢体的异常姿势。同时,陈冬莹还细心地与家属沟通,通过健康宣教,分享可自行锻炼的简单操作方法,确保李叔在治疗时间之余还能进行适当的自我功能锻炼,从而巩固训练效果。康复过程虽艰辛,但医路相伴,与患者携手共进便不再是困难。终于,李叔摆脱了连翻身坐起都无法自己完成的状态,进步到可独立完成坐站转移及使用拄拐辅助步行等。这给李叔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心中的失落与阴霾也被一扫而空。
用初心践行承诺
患者李爷爷突发脑血管,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李爷爷及家属手足无措,焦虑不已。面对焦急的患者及家属,陈冬莹不仅耐心地分析了老年人中风的发生率及诱发的高危因素,还详细介绍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从最合适的角度给家属吃下一颗“定心丸”,并告知李爷爷现正处于康复的黄金时期,及早进行康复干预,预后定能出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康复治疗过程中,陈冬莹还不忘将每一步的训练步骤与家属进行讲解,同时制定了训练小目标,一同见证李爷爷的进步。三天、五天、一周……李爷爷的偏瘫肢体功能不断接受新挑战,从肌力2级到2+级,再到3-级,肢体活动从需要外力辅助到可慢慢自行活动,从不会翻身到可自行从床面坐起,从坐不稳到可以辅助站起,一级一级台阶式的小进步,让李爷爷儿子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陈医生,我爸爸很幸运,能遇上你这么认真负责的医生给他做康复治疗,真的很谢谢你!”患者李爷爷的儿子不禁感慨道。“不客气,这是我们的职责!”陈冬莹微笑着回答道。
陈冬莹的用心,让“携手共进,重塑健康人生”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付诸行动的动力。科室意见薄上被记录的一篇篇表扬话语,对陈冬莹而言,既是肯定,也是鞭策,鼓励她继续用热枕温暖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