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医院首页   -   代谢病中心   -   代谢病知识   -   肠道菌群与动脉硬化的亲密关系,你知道吗?
肠道菌群与动脉硬化的亲密关系,你知道吗?
2016/6/8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这是一种传统说法,而目前更多的研究认为,动脉硬化是一种炎症反应,或者说炎症反应参与了其发生发展过程。从另外角度来说,动脉硬化是人体自然老化的一个过程,或一个标志。对动脉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曾有多种学说,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而近年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反应结果。


  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最终可发展为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外周血管病引起中风和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当前中国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病从口入”,这句话你相信吗?

 

  “病从口入”,人们的第一认识是,认为病从口入就是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腐烂或过期的食品,这种回答说对了一小部分,其大部分的病从口入内涵还没有真正的说出来。其实我们日常的饮食结构才是病从口入的关键,尤其是吃新鲜食品(鱼肉蛋禽及山珍海味)或是极具保养作用的食品和那“洋”食品时、产生“病从口入”的问题越大,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生活提高以后,当我们的饮食有了更高的追求时,病从口入的问题随之就越加突出了。这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合理饮食结构。只有饮食结构合理了,一些现代病才会远离我们,否则我们就摆脱不了现代疾病的困扰。


  “肠肥脑满”,这句话很形象,其实大有深意。其本意就是说不经选择地吃或不加节制地吃,会吃出大肚子来,甚至吃出肥头大耳来;肠肥了,脑满了,脑子不灵活了,不健康了。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肠与脑是密切相关的,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营养代谢,二者有神经递质、激素分泌、炎性介质等信息传送,而现代医学发现二者通过肠道菌群来进行信息传递,并提出肠脑轴学说、菌心说等。


不受人待见的肠道菌群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细菌,而细菌是致病的,比如伤口感染会化脓,呼吸道细菌传播会导致肺部感染,细菌是不利于人体的,我们对它的态度是:杀、杀、杀。其实不一定,在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就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肠道微生物更多的被认为是和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深入,更多的谜团正在被揭开,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不只在消化过程发挥作用,它和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与现代慢性病相关,甚至包括肿瘤。比如:肠道菌群与肥胖、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肠道菌群与心律失常、肠道菌群与免疫、肠道菌群与过敏、肠道菌群与风湿、肠道菌群与自闭症、肠道菌群与ALS、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关系,成为当代医学的热点,近几年是肠道菌群研究的春天......


肠道菌群,其实是你所不知的那部分“自己”!


  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kg,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其背后的细菌宏基因是人体基因的10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因此有人风趣的说,从数量上来看,我们人类并不应该被称为人类,而应被称作细菌。如此庞大的细菌群体驻扎在肠道内,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集体。这个集体,就被称作肠道菌群。肠道虽小,作用却大!


  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它们实际上是“外来户”。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因此胎儿肠道内也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的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定居到人体之内,悄无声息的与主人相随一生。


  肠道菌群---人类的另一个器官。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起到屏障碍作用,后期就直接全面参与到人体免疫中来,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就可产生自体免疫疾病。而作为食物也可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比例,进而影响代谢,造成肥胖和糖尿病。


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关系


  1、目前,细菌已被认为是该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已有研究发现,在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肠道中,存在一些菌属的变化,如柯林斯菌属增多,而在健康对照者中罗氏菌属和优杆菌属增多。


  2、大肠杆菌的含量与对尿酸的分解活性呈正相关,而血尿酸增高可诱导氧化应激。


  3、合成类胡萝卜素基因的细菌减少后,血类胡萝卜素水平降低,产生的抗氧化作用减弱,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4、氧化三甲胺(TMAO)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个直接危险因素,而食物中胆碱的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含量取决于肠道微生物的代谢。


  5、“节俭基因”学说,是从人类进化角度来讲的。肠道微生物为避免被宿主淘汰,对食物分解和代谢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因此当较高能量摄入时,肠道菌群可抑制循环脂蛋白酶抑制因子的表达,最后使体内三酰甘油蓄积,高脂血症和肥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6、肠道菌群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而它们均可导致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肠道菌群是从多个角度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的,是食物选择了肠道菌群,最后肠道菌群影响了健康状态。肠道菌群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的调节


  由于肠道菌群的主体是共生菌,因此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比例的下降。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直接补充共生菌,或通过补充促进共生菌生长的物质,来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目前,人们最常作为共生菌补充的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也有少量链球菌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名词“益生菌”,主要指的就是这几类细菌,可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度地补充这些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改善健康状况。另一个就是益生元,指能够不被消化而完整进入肠道菌群环境、可被共生菌利用而增加共生菌数量和活力、并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抗生素的使用可对肠道菌群产生严重影响,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因此使用抗生素一定需要按照医嘱使用,切勿滥用和过量使用。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总之,均衡的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维持有益健康的肠道菌群,必要时进行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也会促进肠道菌群的正性调节。


  因此为了保护我们的血管健康,减少心脑血管病患病风险,请关注我们的肠道健康,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远离动脉粥样硬化。

版权所有 ©2005-2021 欧宝体育官方app登录 . | 备案编号: 粤ICP备14066318号 |
Baidu
map